背景图

柯达与富士:胶片大户的不同结局

来源:卧龙娱乐 作者:卧龙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3

在数码相机还没被发明出来之前,热爱记录生活的家庭都会拥有一台造型稍显笨重,操作简单的傻瓜相机。而藏在这个相机里面的棕黑色小卷,便是今天讨论的主题:胶片。

众所周知,柯达和富士是胶片界的两大山脉,然而时至今日,数码科技早已普及,柯达已经成为了带有传奇色彩的过去式,富士却成功存活了下来。

究竟是什么,让两家胶片大户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?

柯达与富士:胶片大户的不同结局

1

故事要追溯到胶片危机之前,一个对于胶片行业来说,繁荣发达且有利可图的年代。

当时,柯达和富士的主要业务是胶片与后期处理,接着才轮到相机。以至于两家公司会为了抢占冲洗和和纸张市场,直接向消费者免费赠送相机。

据2000年的有关数据显示,柯达收入的72%来自于胶片的贡献,富士则为60%。

由于胶片对成膜、涂层、纳米分散体等技术的要求极高,除了柯达和富士以外的大多公司都不具备条件和资质。因此,对于极少数存活者而言,胶片市场是极为安全的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富士对柯达挑起价格战时,柯达仍能安然处之的重要原因。

2

就像富士胶片公司总裁说的:“巅峰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危险的山谷。”千禧年的到来,也让巅峰时期的胶片市场,迎来了浩浩荡荡的数字革命。

随着越来越多人接触电脑和数码相机,传统的胶片市场开始以缓慢的速度逐渐缩小,而后又以每年20%-30%的速度暴跌。

对于这种境况,胶片制造商开始探索转型之路,却发现并不容易,因为依靠半导体技术的数字成像,跟它们原本的胶片,可以说是毫无可借鉴延续之处。

与此同时,原本的技术壁垒也被打破了。属于柯达富士等少数胶片公司的市场,被许多懂得组装相机的公司所瓜分。

仅用了短短两年,柯达的利润便从2000年的14亿美元,掉到了2002年的8亿。2006年之后的急速衰退,与2012年柯达破产的结果有着密切关系。

3

反观老朋友富士胶片,却有着不一样的光景。

其实,对于富士来说,大环境是一样恶劣的。但富士的高明之处,就在于及时开展多样化的业务自救。

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,原本来自富士胶片的60%营业额,已经成功分割给了其他众多业务。较十年前而言,甚至还提高了近6成的收入。

具体来看,富士胶片的改革体现在缩小生产线规模,清点胶片技术并应用在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,谋求与新兴市场更为相称的发展方向。

毋庸置疑,富士选择的这一条路让它成功存活到了如今,俨然是家新公司的模样。此前不仅推出过自己的化妆品品牌,甚至还拥有了当下70%的保护性LCD偏光片市场。

正如英国首相温斯顿·丘吉尔所说:“历史总是由胜者创造的。”曾经要和柯达平分市场的富士胶片,在滚滚历史的洪流中,逃离数字革命留下的阴影,蜕变出了崭新的面貌,成为战到如今的胜利一方。

坚持是可贵的,创新更是。

1932年,柯达的创始人乔治·伊斯曼在留下了遗言后选择永久离开,他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我的工作完成了。”

可惜的是,即便柯达也曾奋力爬出泥沼,但努力的方向并不能通往未来,柯达的工作戛然而止。